念珠菌是一種外表看起來很像酵母菌的黴菌,之所以會稱為「念珠」的原因,是這種菌會不停的發芽,長出一顆顆像念珠一樣圓圓的孢子,也會長出長長的菌絲,這是它的特徵。
案例:王太太是一位忙碌的職業婦女,小寶寶出生之後,就托給附近一位退休在家的趙太太那裡照顧,平常上班的日子,王太太偶爾下班之後,會順道去探望一下自己的小寶寶,只有在週末、星期假日才帶小寶寶回家享受天倫之樂。
在小寶寶三個月大之前,一切尚稱平安,四個月大的時候,天氣漸漸轉熱,小寶寶的屁股禁不起整天悶在紙尿布裡,常常會潮紅,幫忙托嬰的趙太太經由隔鄰陳媽媽熱心的推薦,送了一支她家小弟以前用剩很有效的尿布疹藥膏,耐心地為王小弟擦了五天,但是紅屁股仍不見好轉,趙太太心想陳媽媽給的藥膏可能放太久,所以失效了,便急忙跑到巷口的藥局,又買了另外一支藥局老闆說「很強」的藥膏,誰料抹了五天,原來紅色已漸消褪的小屁股,反而出現一小粒、一小粒紅色的隆起丘疹,夾雜其中,有的是小膿包,周圍還環繞一圈如花圈狀的脫皮落屑,趙太太看了這些變化,不敢絲毫怠慢,趕快通知尚在上班的王太太,帶了小寶寶到醫院去就診。
醫生一看就告訴王太太,王小弟患的是尿布型念珠菌感染,王太太聽了這個病名,心中大為不悅,暗想:「我都已很大方的提供免洗紙尿布給小寶寶使用了,居然寶寶的屁股上還會長出念珠菌?這些念珠菌,一定是趙太太每天早晚在家裡誦經拜佛,手中拿的念珠不乾不淨,才會長出念珠菌,再加上她摸完佛珠後沒有洗手,就替我心愛的小寶寶患尿布,才會染到這種病。」此時,她雖然口中沒有說出,但是她不悅的神情早已溢於顏面,尤其是她不經意的瞪著趙太太手中那串佛珠時,也是聰明人的奶媽趙太太,心中早已明瞭孩子的媽在想甚麼,其實她也是滿腹委曲,她又何嘗對王小弟掉以輕心過,一有異常便立刻替他抹藥,沒有效還自掏腰包幫他買藥塗抹,但是也不知道為甚麼,竟會長出這些不明不白的念珠菌,因為自己理虧,只好噤若寒蟬。
這時王太太實在忍不下去,就直截了當的問醫生,這些念珠菌究竟是從哪裡來的?醫生很技巧地笑著回答:「念珠菌在空氣中原本就存在著,遇到寶寶濕濕熱熱的小屁股,因為很適合它生長,就定居在小屁股上,治療的方法是只要擦藥,就會很快恢復。」說完之後,還對趙太太眨眼,王太太才心甘情願的抱著小寶寶回家。
由上述這個案例,我們來逐一的探討下列問題:
‧甚麼是念珠菌?
念珠菌是一種外表看起來很像酵母菌一樣的黴菌,在人體最常見的念珠菌是白色念珠菌,所以會稱為「念珠」的原因,是這種菌會不停的發芽,長出一顆顆圓圓的像念珠一樣的孢子,也會長出一條長長的菌絲,這是它的特徵,與念佛用的念珠是八竿子也搭不上一點關係。
‧哪裡可以發現念珠菌?
白色念珠菌常寄生在動物身上,正常人的身體上也不例外,有人研究,在正常人的口腔及消化管道內也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,比例為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。在女性的陰道內常可以發現白色念珠菌寄生,在環境中尤其是醫院裡也常可以培養出白色念珠菌。但是要念珠菌產生致病力,還需要一些發育良好的條件,例如高溫多濕的皮表面、有受傷的皮膚,或者像肥胖的人在摩擦的部位、流汗較多、常要接觸水的人。此外,皮膚表面比較潮濕,或是有糖尿病、營養障礙、維生素缺乏、酗酒、衰弱、抵抗力較差的人,其他像常服抗生素、副腎皮質荷爾蒙或免疫抑制劑
長期使用等原因所導致的患者抵抗力減弱,均為念珠菌生長致病的良好條件,若以人類而言,幼兒與老年人比較容易得到念珠菌感染。
‧幼兒有哪些皮膚念珠菌症?
因新生兒對念珠菌沒有免疫力,所以新生兒常可見念珠菌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病,最常見的是尿布型念珠菌感染、念珠菌性對磨疹與鵝口瘡,比較罕見的是新生兒感染表皮念珠菌症與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,以下就依序介紹:
一、尿布型念珠菌感染
像上述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,因為屁股包裹尿布使得皮表溫熱多濕,適合念珠菌生長,往往可在瀰滿鮮紅色的小屁股上,發現有多數衛星狀小丘疹或膿包散在,這些小顆粒的邊緣常有項圈狀菲薄麟屑存在。案例中的王小弟,原來患的只是尿布疹,一般的尿布疹藥膏,往往同時含有輕微消炎的類固醇成份、對抗念珠菌的成份,及對抗細菌的抗生素與一些收歛成份,多多少少對輕微的念珠菌生長有抑制作用,所以雖然消炎殺菌效果不強,沒有很大的改善,但也不致於惡化。可是案例中的奶媽又跑到藥房去購買「強」的消炎藥膏,一般強的消炎藥膏,往往含有較強的類固醇成份,這種成份塗抹久了會降低皮膚對念珠菌的抵抗力,使念珠菌有機可乘。
所以一般嬰幼兒的尿布疹處理方式,應以勤患尿布為先,如果要塗抹藥物,建議最好先使用收歛性質的藥膏例如氧化鋅,不要一下子就選擇消炎效果又快又好的類固醇藥膏,迫不得已,非使用不可,也須在醫師的監督之下使用,才不會像案例中的趙太太弄巧成拙。
二、念珠菌性對磨疹
除了以陰、股部為中心地帶的尿布區域以外,前頸、腋窩都是好發部位,外觀上看來,與尿布型念珠菌症相同,主要是因為陰、股部、頸部、腋窩都是容易流汗的區域,適合念珠菌生長。
三、鵝口瘡
新生兒在誕生後兩、三天至一星期內,在口腔裏出現軟軟黏黏的白色斑塊,常被誤為舌苔、奶塊,而被忽視。這些白色膜狀附著物裡面含有念珠菌,可以輕易用紗布擦掉,留下紅色的底,這就是鵝口瘡,尤其是早產兒特別常見。這些念珠菌有時會蔓延到舌頭、咽喉、食道,除了新生兒之外,免疫力降低的病人,愛滋病的患者,也常有這種病狀。
四、新生兒表皮念珠菌症
新生兒經過產道時,若吸入母親陰道內的念珠菌,出生後首先便會出現鵝口瘡病灶,其後不久在肛圍、陰股部等部位,也會發生如前述的念珠菌感染的症狀,這種疾病大多在出生一星期後皮膚病灶才會出現。因為皮膚感染白色念珠菌,直到病灶出現至少需要36至72小時,甚至2至7天,不會在一出生立刻出現,這種新生兒表皮念珠菌症又有人稱它為乳兒黴菌性紅斑,因為這個疾病會急性發炎、劇癢、妨礙睡眠,所以嬰兒會哭鬧不停。
五、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
一般認為是生產前,經由陰道上行至子宮內感染胎兒所致。皮膚病灶在出生時或出生後12小時內出現,病灶散在性分佈於頭頸部、軀幹、四肢、手掌和腳掌,甚至指甲亦偶見侵犯,侵犯部位以皮膚對磨處、四肢伸側、背部最為嚴重,通常不會侵犯口腔,這一點與前一種新生兒表皮念珠菌症不同。包尿布部位偶見少量侵犯,呈現紅色丘疹、水包和膿包,四至七天後它們會乾燥,變成發炎後脫皮的現象,並且逐漸自然消退。
先天性念珠菌感染可以是侷限於皮膚、胎盤或臍帶,也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,而侵犯肺、腎臟或消化道等器官,但皮膚不一定會出現症狀,像這種全身性感染可能造成胎死腹中或出生後立即死亡。
‧診斷的途徑為何?
最簡單的目視法可以由臨床特徵來診斷,也可以用氫氧化鉀標本鏡檢,直接由皮膚病灶中的將麟屑或膿包輕輕刮下,放在顯微鏡下觀察,可以看到孢子與菌絲,這是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。其他像黴菌培養也是確定診斷的一個途徑,不過比較費時,不能馬上得到結果。
‧治療方法有哪些?
以上各種念珠菌症只要使用局部外用抗黴藥物,可在一星期左右獲得痊癒。對於有皮膚以外部位感染念珠菌的幼兒,必需局部外用再加口服的抗黴菌藥物,才足以降低皮膚和消化道念珠菌的數目,並降低全身性感染之機會。
綜合各症來說,幼兒的皮膚念珠菌症預後是良好的,只要在新生兒出生後一星期內,每天檢查口腔,觀察有無鵝口瘡的發生,就可以及早治療。至於有先天性表皮念珠菌症的新生兒,如果出生時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,或有呼吸窘迫現象的病例,預後不良,其死亡率約為百分之五十,需要特別留意,如再有不明原因的皮疹,最好請教醫生。
留言列表